9月24日晚,“传承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首场报告会在西阶梯教室成功举行。校关工委主任韩景阳出席。数学系原系主任冯克勤教授应邀作“讲华罗庚故事 谈青年成长成才”报告。离退休处副处长、校关工委副秘书长袁丽丽,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老科学家采集工程项目负责人刘年凯,校团委社团部科创类社团辅导员齐悦瑞,致理书院学生科协主席张逸尘,求真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吴以凡以及致理书院、求真书院大一新生等70余人参加活动。
![15F16](/__local/5/38/DE/A8D158484AAF404B8700F53BDD3_ADEBD217_15F16.jpeg)
致理书院陈玥晔同学主持讲座
![](/__local/F/28/85/8E6A8780F3E2CB71C4D112C391E_258039F1_1A826.jpeg)
![](/__local/C/FB/52/1B2319C8F58BBFBF4DDB7555373_281DF6CF_1EF2E.jpeg)
讲座嘉宾
报告会上,冯克勤教授围绕华罗庚先生的求学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华罗庚先生的传奇人生。
华罗庚先生早年获得的唯一学历是初中,因对数学有特别的兴趣,坚持刻苦学习。后因发表的文章被熊庆来教授看到,受到赏识,得以来到清华大学做助理员,开始数学研究的征途。华罗庚先生曾表示“人家受到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工作12个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
![12481](/__local/4/B5/8E/E7A384B6B83A7AE42A21B482EE6_12B4E2C4_12481.jpeg)
冯克勤教授做报告
在英国剑桥大学,华罗庚先生获得著名数学家哈代 (Hardy) 的认可,可以在两年内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却表示“我想多学东西和做文章,不想念博士,只要求做访问学者”。在西南联大,虽条件极其艰苦,华罗庚写了专著《堆垒素数论》,开设了《解析数论》等新课,也掌握着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194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华罗庚平生第一次过上了恬静的生活。然而就在两年后他毅然回到新中国,并发表了致美国华人留学生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报告现场,冯克勤教授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与同学们交流了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问题,并就同学们如何更好地开启大学学习与生活给出了具体建议。
![C52E](/__local/8/C5/8E/EC8431EA3C9BAA4841E0B8E8844_CECD7A51_C52E.jpeg)
冯克勤教授分享对大学生活的建议
对大学生活的建议
01 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状态
学会看书,从“读死书”过渡到研究型的阅读。冯克勤教授引用华罗庚先生的格言“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告诉同学们读书时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最终才可以做出独特的成果。
02 确立目标和规划
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短期具体的规划,并且认真落实,然后不断修正。
03 谨记 “天才在于勤奋”
要踏踏实实做事,任何有价值的事业必须靠勤奋才能做成。
04 积极主动
大学是群英荟萃之处,要充分利用大学的学术资源,积极主动和老师同学们交流讨论,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EA8F](/__local/A/F7/52/8D1D3499619DE1EECBCC0A02388_9C6B1CAB_EA8F.jpeg)
讲座现场同学们积极提问
报告会后,韩景阳向冯克勤教授赠送了礼物。同学们也为冯克勤教授献上了鲜花。最后,全场师生合影留念。
![1503C](/__local/0/BD/53/494ABA48277F91B323646832DEB_A2525E44_1503C.jpeg)
韩景阳向冯克勤教授赠送礼物
“传承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是为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助力青年成长,搭建的师生共建交流的新平台。首场报告由校学生科学传播协会联合致理书院、求真书院学生科协共同承办,活动得到了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关工委、离退休处和科学史系的大力支持。
![1F1BE](/__local/1/06/A9/581B9AABAEC883E3D3D58493597_111EB9F4_1F1BE.jpeg)
现场师生合影留念
文字 | 求真书院学生科协
摄影 排版 | 学生科学传播协会
审核 | 王哲然(指导教师)张正阳
张蓥莹 刘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