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丘成桐院长的带领下,求真书院学生赴香港开展了学术交流。求真师生一行出席了香港中文大学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与2010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吴宝珠举行了座谈交流,并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主题为“Frontier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Conference”的学术会议。会上,李宣佑、赵梓博两位同学分别就Langlands纲领、计算数学方向作了学术报告。求真书院副院长王小芳出席交流活动。

参加学术会议

参观香港中文大学校园
吴宝珠教授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在表示论与朗兰兹纲领等领域建树卓著。能与吴教授交流,对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其珍贵的学习机会。他关于朗兰兹纲领前沿问题的深刻洞见,犹如明灯,指点迷津,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更给予了同学们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与吴宝珠教授座谈交流合影
交流心得
本次学术交流让我切身感受了香港中文大学独特的学术文化氛围。聆听了吴宝珠教授关于Langlands transfer factor 计算的深刻阐释,更让我得以一窥大数学家选择研究方向时的思路和品位,受益匪浅。
——丁徐祉晗
此次香港之行我收获颇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与吴宝珠教授的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他先向我们讲述他早年的一些研究经历;之后聊起他未发表的一篇有趣笔记,对一些微分几何的重要操作(如李括号,德拉姆复形等)给出有意思的代数几何构造。例如,对一个空间X考虑两次切空间T(TX),可以将其自然地实现为TX \times_X TX 上的一个 TX torsor,利用这个想法可以构造向量场的李括号,非常有趣。
——梁石易新
本次学术交流令我受益匪浅。通过学术报告,我系统了解了Lafforgue variety与Lafforgue transform的最新研究进展。在与吴宝珠教授的座谈交流中,他亲述了证明基本引理的心路历程与关键突破,这不仅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Langlands纲领的理解,更让我们对重大数学成果的诞生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李昊沂
此番香港中文大学之行,启迪良多。在与致真学院学子对谈中,沉浸式体验了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于学术会场,聆听诸多深刻有趣的报告,视野为之大开。而最为难忘的是与吴宝珠教授的座谈交流,得闻其关于切丛之真知灼见,观点新颖,妙趣横生。
——李亦洲
在与吴宝珠教授交流时,他分享了一段关键的研究经历:在他即将放弃关于基本引理的研究项目时,一次与其他数学家的交流为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洞见,最终完成了这个至今仍在闪闪发光的证明。这件事深刻揭示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即便是在细分领域上,思想的碰撞也往往是突破的关键。
——王梓畅
在与吴宝珠教授的交流中,我得以了解基本引理证明的艰辛历程,并深切体会到任何重大数学发现都绝非一蹴而就,其中长久的坚持与广泛的文献阅读不可或缺。这再次证明,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勤于同他人探讨,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与收获。
——李宣佑
为期两日的香港中文大学之行,令我沉醉于其优美的校园环境。此行更有幸出席了致真学院的开学仪式,与新生们就数学等话题切磋交流,相谈甚欢。尤为荣幸的是,我能与吴宝珠教授面对面请教,聆听其研究心得,这使我对数学大家的学术之路有了更深理解,也为自身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注入了诸多启发与灵感。
——赵梓博
此行我参访了知名学府,结识了多位学界同仁,并有幸与数学大师深入交流。这不仅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得以管窥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前沿动态,为获取更多学术资源开辟了渠道。尤为切实的收获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找到了苦寻未果的重要文献——Journal of Algebraic Geometry 1994年版,并委托当地同学协助借阅。这份文献对我深入学习Verlinde Formula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靳柏舟
座谈会上,吴宝珠教授谆谆教导:数学研究要做好经历多年失败的准备。对一个问题的多番探索,即便一时无果,也必将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石。这既是顶尖学者对科研本质的深刻洞见,也是对后辈的真诚勉励——数学之路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董子楷
此次香港之行,我聆听了一系列前沿学术报告,对Langlands函子性与Bernstein (co)center的关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获益良多。尤为荣幸的是,能与吴宝珠教授交流。他强调对重要定理应形成自己的见解,令我深受启发。
——李钒祎
整理:谢卢芳
排版:孙源源
审核:王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