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求真书院强调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大师级“通才”。“求真大讲堂”是求真书院学生的通识必修环节,由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先生倡议设立,主题内容包罗万象,从人文诗词到天文科技,从沟通表达到艺术美学,皆聘请在各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讲授。求真书院鼓励学生通过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学科知识体系,更充分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跟随大师步伐,共赴求真求美之旅。
主讲人
赵白生,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跨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世界文学学会会长、国际传记文学学会(IABA)创始人、中国东盟跨文化研究院(CACI)创始人。曾获德国弗赖堡大学高级学者奖、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人奖、朱光潜美学与西方文学奖、赵萝蕤英美文学奖等。著作包括:《严复:难为世界人》、《尼雷尔传论:非洲领袖跨文化研究》、《东方作家传记文学研究》、《欧美文学论丛·四》、《传记文学理论》等,还为中央电视台翻译了120多万字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并担任央视《朗读者》节目的评点专家。
清华园盛产日记,并非事实,但清华园诞生的日记名著,分量不轻。吴宓、朱自清、季羡林所写的“清华园日记”,即是明证。剖析日记,我们只有一个目的,阐发“日新主义”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其“新三省观”。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旁涉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诸如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等人的日记,探究日新主义的龙腾之理。
传记文学的全球热潮
讲座开始,赵教授引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传记文学的“热点效应”。当前全球范围内对个人传记的兴趣显著上升,特别是一些名人自传的出版成为全球热销书,例如,哈里王子的《备胎》成为全球现象,首日在英国的销售就达到了四十万册,成为该国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非小说类图书。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公众对于真实故事的渴望,也标志着人们在寻求个体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通过详细数据支持,说明了传记文学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广泛影响力。
传记文学的深层价值
传记文学的内在价值,强调了它在理解人类经历和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传记文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还通过其三个核心要素——经验、自我和身份——展现了其深层价值。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和身份的塑造是我们从个体故事中能学到的宝贵财富,特别强调了传记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展其经验、自我和身份。以《清华园日记》作为案例,展示了日记作者是如何记录和反思个人的生活经历,从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过去的事件。
日新主义的理论框架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赵教授详细介绍了日新主义的三大主题:经验的经典化、自我的寓言化和身份的象征化。日新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反思来达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经验的经典化: 通过《清华园日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将日常经历转化为可供未来回顾和学习的历史记录。这种方式使得看似平凡的日常经历被赋予了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自我的寓言化: 在这一部分,赵教授讨论了日记如何成为自我探索和个人表达的工具。通过自我反思,作者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也通过文字探索了内心的深层次思考。日记成为自我探索和个人表达的重要工具。作者通过文字实现了自我反思和超越,深入探索了内心的深层次思考。
身份的象征化: 日记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个人生活,还反映了他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身份。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通过社交、学习和职业活动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身份。
日新主义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清华园日记》,学习如何通过文字记录和反思生活,如何通过日常的记录和反思,促进个人的持续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理解了个体在历史大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这种理解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传记文学的价值,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结语
在讲座的结尾,赵教授强调了继续研究和实践日新主义的重要性,不仅为了个人的自我提升,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的讲话激发了听众对自我发展和历史理解的新视角,使《清华园日记》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启发现代人深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