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16:50-20:15,备受瞩目的“2024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举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承办,旨在促进科学交流与文化融合,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学者以及广大科学爱好者近500余人现场参加。
01
直播活动日程
16:50-17:00 丘成桐院士、王贻芳院士分别致辞
17:00-18:00 科普报告《量子引力和宇宙预言》
18:00-19:00 break ( 中间休息,直播不断流)
19:00-20:15 圆桌论坛
02
大会发起人、致辞嘉宾
丘成桐,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座教授,兼任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曾获菲尔兹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等。
03
活动主要内容
一、讲座介绍
17:00-18:00
来自哈佛大学的CumrunVafa教授将以《量子引力和宇宙预言》为题,通过直播向全球观众展示物理学的奥秘。
Cumrun Vaf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物理系的霍利斯数学与自然哲学教授。因其在弦理论和数学技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获得的荣誉包括:狄拉克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报告简介:
Vafa教授即将在演讲中分享一些关于量子引力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个理论试图解释宇宙中最基础的力量。最近,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弦理论,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宇宙中微小的粒子和遥远的星系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发现对我们理解物理世界有着重大意义。它告诉我们,我们过去认为在不同尺度上独立运作的物理规律,实际上可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物理学某些理论的看法,还可能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科学难题的新思路。
Vafa教授的演讲将带我们一窥量子引力理论的奥秘,并探讨这些新发现如何影响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二、圆桌论坛介绍
19:00-20:15
由Anthony Zee主持,汇聚了包括Alexei Kitaev、Subir Sachdev、Cumrun Vafa、Yifang Wang、Edward Witten、Xinmin Zhang以及Charles Zhang在内的多位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和科普专家,将就当前物理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嘉宾介绍:
Anthony Zee 徐一鸿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知名科普作家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能物理、场论、宇宙学、生物物理、凝聚态物理和数学物理。曾获2011年获得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
Alexei Kitaev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提出Kitaev模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理论物理和数学,量子信息和凝聚态物理等。曾获麦克阿瑟奖、首届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狄拉克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等。
Subir Sachdev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印度科学院拉曼荣誉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纠缠对自然系统宏观属性的影响,曾获狄拉克奖等。
Cumrun Vafa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因其在弦理论和数学技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曾获狄拉克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等。
Yifang Wang/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贡献,曾获周光召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未来科学大奖等。
Edward Witten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专长于数学物理领域。他对现代超弦理论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将所有已知的物理相互作用统一为候选理论。最近,他探索了场论和弦理论中的量子对偶对称性,为粒子物理学、弦理论和拓扑学开辟了重要的新视角。曾获麦克阿瑟奖、狄拉克奖、菲尔兹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京都奖等。
Xinmin Zhang/张新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首席科学家,AliCPT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粒子宇宙学。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被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专家、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Charles Zhang/张朝阳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1996年持风险资金,回国创立爱特信公司,后更名为搜狐公司。在搜狐视频打造知识直播平台的背景下,设立《张朝阳的物理课》,以高密度知识输出带动了科学学习热潮,成为国内物理科普的代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