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EN
导航菜单
社会实践

党建行程丨“皖南清韵”求真书院参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来源: 02-06

“皖南清韵”支队为求真书院赴安徽黄山支教调研的支队,共1位辅导员和12位支队员。2025年1月14日,我们在辅导员冯逸的带领下参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学习黄山区红色历史,赓续伟大革命精神。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馆内展出大量由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收藏家罗文田个人收藏的珍贵红军革命文物实物与图片,再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历程和峥嵘岁月。整个纪念馆主要由瞻仰大厅、粟裕将军墓、战壕遗迹及战斗指挥台等部分组成,馆内以图文并茂的展板陈列抗日先遣队战士曾用过的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信件等,全方位展现了谭家桥战役的历程和红军英雄的风貌。透过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原件(其中有国家一级至三级文物近千件)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和粟裕将军带领战士为了人民解放、前仆后继的壮烈斗争场面。

参访行纪

在参观后,每个人都艰难地说出了一句:我没想到会这么震撼。

我们考虑了很久要怎么呈现这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最终还是决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复现参观的震撼,将这卷尘封的历史展开。我们想:

如果历史无声,就让文字说话。

纪念馆是十分冷清的,在我们到达时,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值守在门卫岗亭处。在我们表明来意和身份后,一位身着半旧中山装的老师戴上讲解器走入了我们的队伍,参观就此开始了。

走上台阶后,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悬挂在主馆外墙的巨幅战略地图,上面标注了所有红军北上抗日长征的路线。最粗的那支箭头和我们所熟悉的、从历史课本上学到的路线一致:自瑞金出发,中途汇入数条不同方面军的队伍,而漫漫征途的终点是甘肃会宁。于是我们问老师:咱们的队伍是哪支,在哪里?老师指着地图上一条纤细的标记,说:我们是红七方面军,走了完全不一样的路。他所指的这个鲜红的箭头,从江西出发,迂回过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后,戛然而止在安徽的谭家桥。

一阵努力回想之后,我们确信历史书上并没有提到这一支队伍。那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无声地死去呢?他们又是怎样鲜活年轻的生命呢?我们沉默地走上台阶。

走到主馆门口,我们在院内唯一一座高大的塑像前停下脚步。讲解老师开始为我们介绍他的事迹。

雕塑的人物是寻淮洲,他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将领。年仅21岁的他就担任红7方面军军团长,带领部队北上抗日革命。据悉,15岁的他不愿再让家中年迈的母亲给地主缴纳繁重的田租,于是扛起枪就加入了秋收起义,随后投身井冈山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他的个子很小,却跑的飞快,回回都冲锋在最前方。下了战场,他也十分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自身品德的修养。就这样,寻淮洲一路从中国工农红军的排长升到了团长,18岁任红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20岁时成为红21军军长,21岁时任红7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如此风华正茂,却陨落在了1934年的谭家桥。

当时,22岁的寻淮洲兼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指挥部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他们的任务是吸引敌人东去,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西进。队伍行至谭家桥时,被敌人重军围困在重重大山中。

十二月寒冬腊月之际,战士们的身上只穿着夏天出发时的单衣,在层层包围里苦苦煎熬。敌人的武装力量雄厚,轮番轰炸使包围圈逐渐缩小,一批批年轻的战士牺牲,无名无姓、尸骨无存。而寻淮洲的人头更是被重金悬赏。

随着战势逐渐胶着,作为总指挥的寻淮洲也拿起机枪,在队伍最前方发起新一轮的冲锋。就在这时,飞溅的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而之后,寻淮洲仍坚持完成了两轮冲锋。就在他被担架抬回营地时,单薄的军装已经从腹部豁开了大口,伤口处流出了肠子和内脏。而战地甚至没有包扎的条件,随行的军医只草草把内脏塞回腹腔后用绷带将伤口裹住,连止血的步骤都没能完成。于是,就在后撤转移的途中,寻淮洲因失血过多牺牲了。

他的尸骨很快又被随后到来敌人挖出,用以获取兑换悬赏的头颅。可就在泥土拨开的时候,人们发现寻淮洲是赤裸着被埋葬的。这位二十二岁的军团长身上没有一件衣服,因为军队里物资奇缺,大家在冬日都还穿着夏天出发时的那套单衣,所以军团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牺牲者的衣服会留给还活着的人。军团长也不例外。

据亲历者的回忆,敌人的军官割下了寻淮洲的头颅,只留下了他的尸体。就这样,寻淮洲的尸体与三百多名年轻的士兵一起永远留在了谭家桥,直到后来的农民再次开荒时挖出了遍地的骸骨,他们才又重见天日。寻淮洲作为高级将领,其尸骨尚且无法勘认;那几百名年轻的士兵,则无名无姓地消逝在历史的进程中。但正是这样轻易得、无声得湮灭换来了共和国成立振聋发聩的宣言。

我们在塑像前为革命烈士三鞠躬后,走进了纪念馆。

馆内的藏品并没有做过多的保护,历史在战士们用过的大刀和土枪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可侵略者的弯刀却依然锋利得发亮,照片里就是这样的刃砍在同胞们的身上。而受害者不只是军人和革命者,还有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在馆内一层,我们见到了日军用婴儿大腿骨做的烟斗,见到了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人乳,见到了还留着当年血迹的钉棒。就在这样的炼狱之中,红军写下了一幅幅言语质朴的海报,投递给当时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白军同胞,一同抗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据讲解老师介绍,经此一战,红七军损失惨重。剩下的队伍重新整装为先锋队,由原参谋长粟裕带领继续西行,历经重重磨难最终与大部队汇合。我们在展览的末尾看到被罗列出的、身经百战的将领,他们都成为了开国元勋,可那些无名的士兵更让人耿耿于怀。粟裕也是如此,他在年逾古稀时再次回到了谭家桥,不再年轻的他蹒跚地登上了曾经战斗过的土地,静默地站立到夜色降临。回程后,他嘱咐家属在自己过世以后要把一部分的骨灰撒回这里,他最终与战友们一同长眠于此。

从纪念馆出来时,我们仍然沉浸在一片浓稠而深沉的情绪之中。当车子逐渐驶远,讲解老师的灰色布衫已经与建筑模糊成一片时,我们才忽然意识到,我们甚至没有过问他的姓名。此刻,他与那些年轻的战士形成了某种境遇的耦合,让我们感到无比心酸。但这一次,我们决意写下谭家桥的故事,以铭记这一并不广为人知的战役,铭记这一片山林。

我们确信:

纵然岁月不语,文字亦能留下回声,

并且震耳欲聋。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 书院党委求真教工党支部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

    正值中国共产党二十大顺利召开之际,10月20日,书院党委求真教工党支部开展实践活动,支部5名党员、1名积极分子、1名群众共同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进行实践学习。香山革命纪念馆馆内《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使用过的礼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徽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精选藏品向大家呈现出一段段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北京香山是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命...

  • 立身达道 不负韶华丨求真书院第二届成人礼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

    11月23日下午,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以古礼的方式为年满18岁的学生举行了成人礼。求真书院副院长陈志杰担任成年礼主礼人,副院长王小芳和张翼华、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助理教授、求真书院33班班主任高鸿灝及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助理教授、求真书院12班班主任黄意作为礼宾为学生加冠加笈。仪式由儒家礼乐文化学者、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授课专家于晓鹏主持。此次求真书院成人礼主要包含两个仪式,一是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