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李昊沂,男,19岁,清华大学求真书院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军班)专业本科生。曾获第十四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物理方向铜奖、第十五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几何与拓扑方向银奖,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业优秀奖,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求真书院求真一等奖。
丘成桐教授指出:科技的基础是科学,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要实现现代化、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不发展生产技术,不发展科技是不可能的,而诸次重大的技术革新,无一不是与基础科学的突破紧密相关、密切联系,进而不断发挥着相互补益的作用的。因此,必须认识到,要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必须始终不渝地发展基础科学,推动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的涌现,以期使我国在科技领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际上,不需接触真正的数学研究,便已能够常常听说我国老一辈数学家的卓越成就与杰出贡献,尤其是丘成桐先生获菲尔兹奖,使人知道中国数学家能够做出突破性、奠基性的伟大成果,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为振奋。
在这种长期形成的认识之下,2021年暑假,我进入到了丘成桐中学生数学夏令营,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夏令营提供了数门课程,其中包括线性代数、物理与数论。物理课程讲解最基本的理论力学与量子力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学时代的经典物理的固有印象,指出物理理论与几何理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做完全形式化的处理,因此也就更加具象化。另有一门数论课程讲解莫代尔-韦依猜想的证明,使人对代数学与数论的看法有所突破。当然,就我个人而言,由于自身水平所限,许多课程内容几乎无法自己弄清楚,一些艰深的细节甚至可以说完全无法读懂。

此后,我有幸进入到领军计划的培养进程中。清华大学有着浓厚的数学氛围,在开设课程与学术报告中几乎可以见到现代数学物理的所有分支——如果这种划分并不十分琐碎的话。在这种环境与背景中,我感到视野开阔起来,了解到现代的物理学,尤其是规范理论、弦理论与超对称理论建立以来,与现代数学中如此广阔的领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反哺出以前所不能够想象的数学理论。
得益于书院的雄厚师资,学生们能够从不同领域的专家处了解到这些理论的细节,从而能够不断地细化对这些对应的认识。在这样一种良好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我常常可以向一众同学求教,学习到许多以前所不能学习到,或者说由于水平局限不能甚解的知识。一个鲜明的例子是丘成桐先生组织的院长讨论班,由学生轮流就某个专题或者文章作报告,使参与者了解到各种数学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脉络。我先后对两篇文章做了报告,往往磕磕绊绊,不甚通畅,并且不能领会问题的精要、不能够对一些问题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但经过了这样的锻炼,总算也是有了一些细微的提升,感到大受裨益。
从2023年开始,共召开了三届基础科学大会,使人印象深刻:一方面,一大批前沿科学报告能够很快地将听众同步到前沿研究中去,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科学大会使得年轻的学生能够与许多伟大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进行亲切的交流,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突破性工作不计其数,往往能够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给人以新的启发与启示,展现出宽广的胸襟与卓越的品格。
除了上面谈到的关于学术气氛的问题,最后我还希望简单地讨论一下另外一支重要的主线,也就是集体活动与学生组织的问题。我参与过许多学生组织,包括团支部、求真科协、求真团委的组织组与宣传组以及校科协。尽管我个人在其中仅仅起到十分微小的作用,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切身参与到许多活动中去。我认识到学生组织的建设与学术氛围的建设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组织发挥了很好的连结作用,从不同方面充盈了学术活动与业余生活,并且使参与者得到锻炼,培养起了浓厚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在广泛范围内形成了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

“三年的数学教育使我对数学物理有了更加宏观而准确的认识,同时也愈发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虽然才疏学浅,仍期待能够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有理由相信,在各方面通力合作、团结奋斗的昂扬斗志下,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必能够将我国早日建设成为数学强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科技突破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