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2022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出生于乌克兰的数学家 Maryna Viazovska 摘得菲尔兹奖,成为第二位荣获这一数学界最高殊荣的女性学者。当被问及获奖是否意味着数学领域女性学者的胜利时,她坦然一笑说,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女性获得大奖没有多么特殊,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尽管在数学界,女性数学家比例远远小于男性,但越来越多的女数学家正在用实力和成就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女性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与男性同样的潜力和能力。
在本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我们看到许多女数学家与数学研究者的身影。ICCM2007数学奖银奖获得者刘秋菊受邀作杰出报告;清华大学宋伟教授等20余位女数学家受邀作45分钟报告;近150名女数学研究者参加大会。让我们一起期待她们的精彩报告吧!
![D0C1](/__local/A/59/7D/5CA7E63FD2925A6D9EEDC30942D_581166F3_D0C1.jpeg)
报告题目:
Topological recursion and crepant transformation conjecture
报告时间:8月1日 10:15-11:15
刘秋菊教授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数学系,1997年于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并于200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世界知名数学家丘成桐。2005年5月,刘秋菊在博士后出站离开哈佛前,丘成桐赋诗赠高足:“刘季兴汉,提三尺剑,创百世功,大丈夫是也;秋菊似锦,读万卷书,传千秋业,一妇人而矣。”
2007年,因其在开戈罗莫夫-威腾(Gromov-Witten)不变量的定义、拓扑顶点的数学理论以至广义相对论中拟局部质量新定义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荣获晨兴数学银奖。而她也是当年7位获得2007年晨兴数学奖的数学家中唯一的女性。
![D7E3](/__local/B/1E/14/2A1BF1918D767CFE61854A063F9_EB480F1E_D7E3.jpeg)
报告题目:
TsT, black holes, and irrelevant deformations
报告时间:8月3日 16:50-17:35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2009-2014年先后于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入职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2016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引力,数学物理,研究兴趣为弦论、量子引力、全息理论等,特别是非渐近反德西特时空的全息对偶、包括Kerr/CFT对应与平面全息等。近期工作包括非AdS全息的全息纠缠熵、Sachdev-Ye-Kitaev模型与可积不相关变形等。
![D4FA](/__local/6/66/A4/B56EC1B313BBB14E5E0F78E63AB_11105124_D4FA.jpeg)
报告题目:
From tensor networks for p-adic CFT to 1+1 D real CFTs
报告时间:8月3日 14:10-14:55
孔令欣(Hung Ling-Yan)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规范场论/引力场论对应(AdS/CFT Correspondence)及其在量子纠缠及量子信息学的应用。她同时对量子场量的基本结构,包括有关重整化群流及非平衡态的研究及其应用以及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态分类及相关的物理现象有极大的兴趣。
她近年最为突出的成果,是与合作者首次探讨了AdS/CFT Correspondence里引力高导数修正对所对应的场论纠缠熵的贡献。2013年中旬,她与合作者进一步发现场论中的纠缠熵所满足的不等式跟引力理论中的爱恩斯坦方程有重要关联。这一发现对于最终理解量子引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示。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共被引用2000多次。
本科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于加拿大Perimeter Institute任博士后。2012至201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任博士后。2014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物理系长聘教授。2015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CE62](/__local/C/2B/82/05600C42C4AFF58DBB4BE589405_1161F3A2_CE62.jpeg)
报告题目:
Novel algorithms for measure-preserving parameterizations of 3-manifolds with applications
报告时间:8月4日 15:10-15:55
李铁香,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主任助理,南京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矩阵计算及其应用、电磁场高效计算、三维计算共形几何及应用、反问题计算等。200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已经在SIIMS、SIMAX、ACM TOMA、CPC、JDE、JCP、JSC、Inverse Problems、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3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排名5),2014年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得了 2017 年和 2019 年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最佳论文奖—“若琳奖”,获得2020年第三届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工业与应用数学青年奖,2021年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5),获得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东南大学教学一等奖等荣誉。目前致力于将科学计算的高效算法应用于新材料电磁计算、三维医学影像、三维人脸动画,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效算法结合实现相关的落地应用。针对三维光子晶体材料计算开发的软件FAME入选“2021南京创新周应用场景推荐项目”。
![BF95](/__local/9/15/F2/2E0B27869666A0468A770AEF3B0_0DF6053D_BF95.jpeg)
报告题目:
A stochastic analysis approach to lattice Yang–Mills
报告时间:8月2日 14:10-14:55
2007年于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2年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和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随机偏微分方程,随机分析,狄氏型理论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带有奇异噪声的随机偏微分方程。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OP,CMP,JFA,JDE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
2019年与合作者在随机偏微分方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发表于国际数学一流期刊在《Communication in mathematical physics》《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等。这些结果受到Hairer、Gubinelli等数学家的高度关注。Gubinelli教授在2018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引用了朱蓉禅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结果。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