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EN
导航菜单

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成功举办

来源: 07-30

AFA7B

论坛现场

2024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于7月21日下午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菲尔兹奖得主、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邀请到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知名科普学家大栗博司(Hirosi Ooguri),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IEEE 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华盛顿大学兼职教授何晓冬,IEEE/ACM/SIAM会士、香港大学数据学院院长、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马毅,以及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IEEE/IAPR会士、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芮勇等基础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嘉宾代表参会。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ACL)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以及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宋伟主持论坛。


丘成桐致辞


丘成桐在致辞中表示,现代社会里的主要工业和基础科学向前发展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产生重要的火花。

基础科学和人工智能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两者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因此今天举办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汇集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共同探讨和交流,颇具意义。他指出,数学是一门能够把多个学科连接在一起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呈海量增长态势,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发展工业和基础科学,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数学问题。丘成桐期望在未来10年乃至20年里面数学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他鼓励求真书院的学生和丘成桐少年班的学生能够努力将数学发展到工业和其他重要的学科中去,完成中国科技建国重要的目标。


55343

丘成桐致辞


大栗博司做主旨演讲


大栗博司围绕由他作为科学顾问监制的电影“The Man from the 9 Dimensions”做主旨演讲。这是一部关于超弦理论的电影,入选2016年国际天文馆协会颁发的最佳教育制作奖,并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向全球观众传播。大栗博司从宇宙的起源谈到宇宙的发展,介绍了电影背后的科学。他高度肯定了科学家们为探索宇宙的奥秘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果。他说,过去数千年以来人类热衷于探寻宇宙的起源和运行的奥秘。400多年前,伽利略将他的望远镜对准了夜空,打开了一扇学习了解宇宙的新窗口,使得我们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探寻宇宙当中的一些奥秘。自那以来,人类在破译宇宙奥秘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大栗博司认为,超弦理论能够帮助人类去理解早期的宇宙,并指出影片当中所传达的数学的力量对于物理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4C490


大栗博司做主旨演讲

演讲结束后,大栗博司和现场观众一同观看了这部电影,并在影片结束后针对九维空间、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以及暗物质的探索等方面的问题和现场观众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A811C

大栗博司为提问的观众赠书


人工智能圆桌讨论环节


圆桌讨论环节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下一步该怎么走”主题,郭毅可、何晓冬、芮勇和马毅分别做简短主题发言,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B7902

圆桌讨论

郭毅可

郭毅可表示,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构成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他结合研究和实践经验,指出有限的大算力和大数据是当前大模型中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他强调,大模型的发展需要走出今天的搜索范式,不能仅习惯于人问机答和信息总结,如无法甄别观点、没有价值观行动就会很困难,而没有情感就无法注入人性。郭毅可认为大模型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以真实性为本;第二,以价值观为本,机器要有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实现创造的模式。他还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交互,应努力促进模型能听、能写、能读,会看、会谈和会做。


7327D

郭毅可分享


何晓冬

何晓冬从商业的角度分享了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看法和展望。他指出当前大模型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由于数据和算力限制,如果简单基于规模来提升,有可能会达到天花板,算力资源也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的负担,导致大模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足,恐难以支持持续性发展。他强调,目前商业应用和商业化的步伐落后于模型本身的规模增长,从中长期来看终究会成为一个问题,应引起重视。关于下一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该怎么做,何晓冬认为,第一,应该从语言大模型走向多模态,如视频生成模型和语音模型也是多模态。第二,从产业角度,需要一款颠覆性的超级产品,作为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产品来牵引技术的前进。第三,把幻觉率压到极低的水平,在人工智能方面建设一个坚实的产业大厦。


546E0

何晓冬分享


芮勇

芮勇的发言围绕“AI落地实践: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从云侧AI到混合AI”展开,认为混合式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方向。他首先介绍了大模型发展的历程,指出大模型有着惊艳的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存在的局限性有待改进。他认为,大模型下一步可以从两个方向去努力,首先要将大模型打造成智能体,使其能够知晓其边界能力,同时发展主动感知、意图理解、复杂任务的分解、长短期的记忆机制等其他方面能力。其次,要打造混合式人工智能。他表示,除了公有大模型,还需发展面向企业的私有大模型,帮助企业实现人工智能的落地,同时也要注重发展面向设备的个人大模型。人工智能的落地不是完全基于云侧的大模型,而是一个端、边、云相组合的混合大模型。芮勇期待能够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同行一起朝着这两个方向合力做好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带来效益。


4C513

芮勇分享


马毅

马毅分享了他在大模型方面的测试工作的一些经验,指出目前大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人工智能未来的机会在哪里?他给参加论坛的年轻学生提出了建议,希望大家要尊崇做学问的方法,不要道听途说和通过二手的资料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而是要努力找到第一手的证据。


82C4A

马毅分享


发言结束后,在孙茂松主持下,嘉宾们围绕如何看待和解决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是否可以从数学角度理解大模型的边界能力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各自观点。针对当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很多问题和概念仍然无法界定清楚的现状,嘉宾们认为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并鼓励年轻学生把握当前绝佳的历史时机,努力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在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做出贡献。


4A7D6

孙茂松主持


交流环节

在问答交流环节,与会嘉宾针对人工智能价值观问题、大模型出错情况、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等现场观众问题逐一回答。关于人工智能价值观问题,郭毅可表示,价值观是可学的,人类对世界的反馈是人类进化的标准、机制和手段,对此应扩大机器的反馈范围,使其能够自主适应、调节和学习,慢慢变得越来越像人类;关于大模型出错问题,马毅表示,通过少量的数据难以判断一个事物的正确性,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关于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芮勇表示,这是哲学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人类因为对未知好奇才存在,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希望它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为人类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马毅做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马毅以“探索智能本质之路”为题,从生命与智能的进化、人类群体智能的发展、机器智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等维度回顾了人类探索智能本质之路,并由此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当下智能应该学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学。主题报告后,马毅针对因果推理框架、人工智能的优化、因果和逻辑等观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2D037

马毅做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是自2023年以来由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的第二次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并得到了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的支持。求真书院副院长王小芳、张翼华出席本次论坛。来自基础科学领域、AI相关产业界人员、高校学子、青少年代表等热爱和支持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界人士共计600余人参会。


撰稿 | 谢卢芳

排版|郭悠然

审核 | 王小芳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 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之夜”专场沙龙成功举办

    7月16日晚,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 “数学之夜”专场沙龙活动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功举办。活动由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携手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和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联合主办。五位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得主——瑞士苏黎世大学阿图尔·阿维拉(Artur Avila)教授、清华大学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安德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安德鲁·...

  • 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成功举办

    由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先生发起的“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于7月23日下午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论坛邀请到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创院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先生,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多模态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伟先生,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中国计算...